建立城市安全体制 加强城市安全应对能力

购房群

买房如何避坑,加入购房群,看看他们怎么说

立即进群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强城市安全应对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城市 安全运行,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是小康社会的基本元素。加强城市安全应对能力建设,必须建立城市各类安全事件应急 预案,理顺城市安全问题应对体制,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恢复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安全问题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强化城市市政管网、排涝设施、备用饮用水源地等生命线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二是提高城市设施抵御灾害破坏和快速修复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打通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源动力等各类保证生命安全和生活供应的生命通道系统,确保生命救助及时有效,设施运行尽快恢复。

三是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

四是加强专业化、职业化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城市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一、加强城市安全应对能力建设重大意义

进入21世纪,城市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复杂程度日趋提高,城市安全成为最基本的需求。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呈多发、频发、耦合特点,对城市安全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例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 “5·12”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2013年山东省青岛市“11·22” 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2015年“8·12”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和“12·20”深圳特大滑坡事故灾难;2009年乌鲁木齐 “7·5”暴恐事件、2014年昆明火车站“3·1”暴恐事件、“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这些重特大事故(件)对城市安全造成巨大影响,也反映出 城市安全还存在严重短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脆弱度不断提高。自 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日趋加大,各种安全因素和矛盾问题多样多发且关联性、敏感性、对抗性增强,提高城市安全应对能力、保障城 市安全具有更大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工 作,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法律法规、规范性 文件。目前已明确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从综合防灾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房屋市政工程建设、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等方面提 升了城市安全能力,但面对城市安全问题的新形势、新任务,还需要大力加强城市安全应对能力建设。

二、加强城市安全应对能力建设对策

(一)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建设标准

1.加强城市安全的规划管理。一是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明确保 障城市安全的基本原则,从源头上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各地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内容,特别是强制性内容,落实好城市空间管制和生态管控要求。二是严格 依据总体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强化落实安全保障内容。三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进一步突出重大危险源布局、安全防护距离和责任分区内容。完善城市应急防 灾、防洪排涝规划。

2.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一是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 所的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依照以人为本、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平灾结合、易于通达、便于管理的原则,设计防灾避难场所。二是按 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要求,全国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 防灾避险公园,提高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能力。三是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 应急物资。

3.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一是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修订 版)要求,不断提升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能力。对存在安全隐患和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排涝系统,要加快实施改造。二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 用工程技术规范》(修订版)要求,提升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水平,减少雨水排放,缓解市政排水防涝的压力。三是加快推进城市雨水调蓄工程相关标准、透水混凝 土相关标准以及城市先进排涝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

(二)加强设施建设,提高生命线工程运行能力

1.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一是开展城市生命线 工程隐患排查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显著降低管网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发生。二是结合城市新 区建设、旧城改造、城市道路新建等项目建设,实施对于城市燃气、排水、供水、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网的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并加强城 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管理。

2.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源地,确保饮水安全。一是结合不同区域城市用水 需求及城市饮用水水源的污染风险程度,建立城市备用水源地。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的工程技术规范研究,合理确定城市备用水源地的建设规模、建设 方式、与城市供水系统的应急连通方式等。三是建立多水源的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将本地地表水、本地地下水、外调水等多种水源进行联合调度。制定相关应急管理 预案,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3.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一是加强城市生命通道建设,对在突发事件中 供救援车辆装置和人员快速到达事故现场所使用的道路、空域、水域等通道,要加强规划和安全监管。二是优化医疗救护、应急救援、城市消防等防灾系统的资源配 置,从系统构成、设施布局、结构方式、建设标准、组织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

4.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 系。构建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体系。以快速有效处置城市运行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需求为引导,通过应急技术支撑系统、集成GIS 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辅助决策预案系统,加强行业内与应急相关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强化对现有城市应急资源(软硬件)的整合力度,推进城市内各 行业和城市间的应急资源共享,不断推进城市应急管理综合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增强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完善城市安全相关应急预案,做好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一是研究城市安全运行统一监管体制,明确主管部 门,加强对城市安全运行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相关部门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和属地为主原则实施对相应领域的安全监管。二是不断完善城市防灾减灾和治安 防控体制机制,构建一个包括决策指挥系统、组织实施系统、物质保障系统、技术支持系统、信息传播系统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序列的管理体系,增强处置突发事件 和危机管理能力。

2.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加强城市综合预警和监测预警的能力建设。一是 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完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规范预警级别的动态调整及解除。二是逐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灾种的综合数字 化预警监测管理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提高对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测水平,加强对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分析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多形式、多备 份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扩大预警发布渠道,着力解决预警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规范和细化各类预警响应措施与协调联动机制,增强预警响应能力。

3.建立风险评估与安全运行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风险评估、预判与安全运行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城市各类设施运行安全的现状水平和状况,并定期公告,引导和指导地方政府树立和实施正确的城市安全运行理念,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4.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城市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公众避险救助 能力。一是加强对社会公众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演练,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二是开展基层应急 教育进课堂和情景体验等活动,将重要的灾难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防灾减灾知识和技巧,提高其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三是以微博、微信等互动新媒 体为突破口,形成全民参与应急防灾的新风尚。各级政府运用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互动新媒体,以“多元共治”为主题,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 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四是健全应急志愿者队伍体系。招募、动员、组织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突发事件辅助救援等工作。

(四)加大投入和安全监管,构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1.建立专业化、职业化救援队伍,提高基层队伍的应急救灾能力。一是加 强灾后安全应急评估、抢险抢修的队伍建设和相应的物资储备,完善抢险救灾投入补偿机制。二是政府加大指导引导力度,依托行业部门,充分借助媒体和现代化通 信手段,强化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的安全培训,减少事故率和伤亡率。三是建立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为骨干,企业专兼 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各队伍之间的协作机制建设,理顺各专项应急指挥部之间工作关系,做到应急联动、协同应对。

2.加强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资金保障。一是加强政府对于城市安全运 行和应急管理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市政公用设施养护和运行管理的资金投入。二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通过探索设立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公共基金,以及建立 健全安全运行和应急保险制度等,拓宽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资金投入,扩充保障能力。

3.加强城市安全智能化监管。一是推进城市安全管理和监测的信息化和智 能化建设,构建城市运行安全公共信息平台和基础情况数据库,实现各系统互通互联,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的安全运行状况实时监控。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 施的智能化水平,实施智能管网工程、智能水务工程、智能交通工程,建立地下管网综合信息系统、水监测系统、暴雨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城市交通诱导系统等。三 是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安全运行监管手段,实现运行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安全保障精细化。四是加快推进国家、省 (区)市、城市等各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健全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机制。

4.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构建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一是深入落 实“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周密防范,齐抓共管,切实加强治安防范体系建设。最 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治安辅助力量参与治安防控的积 极性,开展治安巡逻和定点守护工作,提高有警密度、有警时间和快速反应能力,与警察共同构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主体。二是把科技强警战略落实到治安打防控 体系建设中,切实改善指挥中心和110报警服务台的技术和装备,改善通信设备与交通装备,加强刑事侦查、技术侦查装备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侦查破案的 科技含量。三是大力推广使用社会安全防范技术、设施、产品,归口管理、规范管理,提高管理防范工作水平。四是尽快推进治安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建设,实现 网络畅通,信息共享。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来源:中国建设报)

全部

相关资讯

报名成功
稍后会有专业的置业顾问联系您
返回楼盘

频道导航

返回首页

看房小程序

APP下载

电话拨通后,请您手动拨打分机号

确定拨打电话

电话号码:

分机号:(可能需要拨分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