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地上捡钱”、下沉社区团购,物管企业突破边界的优选?

保定楼市发布

2020-12-30 09:15:41

购房群

买房如何避坑,加入购房群,看看他们怎么说

立即进群

近年来,物企正逐步从房地产开发产业链末端独立出来,转变为有着丰富商业内涵的市场主力。特别是2020年,房企分拆物业上市的热潮再度袭来。那么,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物管企业如何突破边界,在基础服务之外创造更多的增值服务?又该怎样创新求变,开辟物业服务新价值?

近日,在“2020第三届中国房地产资本峰会——乘风·求变物业管理资本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业内人士表示,扩规模仍然是行业主旋律,但在发展过程中,物企既要做好运营,满足资本的需求,同时又要做好服务,这并不容易,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物企上市大年,估值回归理性

在业内看来,近年来,物企正逐步从房地产开发产业链末端环节中独立出来,转变为有着丰富商业内涵的市场主力。而随着物企在今年社区抗“疫”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物业价值进一步凸显。在多重因素助推之下,今年众多物企纷纷“乘风”奔赴资本市场。

“扩规模仍然是行业主旋律,房地产行业白金十年还没有过完,物业服务企业会迎来较好的黄金十年。”在上述论坛上,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如是称。绿城服务集团行政总裁吴志华亦指出,物业管理行业已迎来“盛世”,体现在高增长、高估值、高确定性,以及相关政策利好。

无疑,今年是物企上市“大年”。截至12月17日,共有37家物企登陆港股、3家企业进入A股。除此之外,包括龙头物企在内,大部分物企是从地产企业中分拆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地产属性。

正因如此,物企上市后其估值与母公司关联度较大。“物业管理企业平均估值在0.5-0.6左右的水平比较合理,但个别公司会更高些,包括金科、绿城等物业公司,这与母公司及物管企业在行业中的排名有关。”中信建投证券房地产兼建筑行业首席分析师竺劲称。

“物业管理面积都是‘香饽饽’,未来房企旗下物管企业可能是重要的平台,以后母公司怎么发展,对物企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竺劲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开始,前期活跃的物业股出现明显回调迹象。不过,在雅生活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大龙看来,物业行业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物业股回调,是由于投资者较为敏感,“‘三道红线’出台,以及受疫情影响交付出现延迟,导致投资者对物业估值打折。物业行业在投资者眼里,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行业,投资者对物业的定位是劳动密集型,同时附属于地产。”    

那么,2021年,物企估值是否会有所提升?对此,竺劲预计,2021年物企估值会有所提升,但不会回升至此前高点水平,“此前存在稀缺性因素,如今供应量变大了。以前带有更多想象空间,如今明确物企除住宅物业外,还可以介入非居住物业及城市服务,主要讲的故事是扩赛道,考虑哪些公司未来能在这三个赛道胜出,慢慢变得务实了。”

物业并购已然“起风”,上市潮会否持续?

然而,对于正在准备赴港IPO的一些中小物企而言,一则消息或让他们有些“紧张”。

11月27日,港交所刊发有关主板盈利规定的咨询文件。港交所认为,较低盈利规定与修订后已调高的较低市值规定不相适应,引起了对申请主板上市的公司质量的监管关注,因此港交所建议将盈利规定按市值规定于2018年的增幅百分比调高150%,或按恒生指数平均收报点数(由1994年至2019年)的概约增幅调高200%。上述规定预期将于2021年7月1日起实施。

在此背景下,一些打算赴港上市的物企也因此加快了各项工作的推进步伐。投行人士预期,明年7月前会迎来一拨赴港上市的高峰。

新城悦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兼董秘尤建峰指出,按照上述条件,规模较大的前30强地产背景物业公司,或市场化程度较好的第三方物业公司才有上市机会。这一政策执行后,会减少物企的上市机会。

在李大龙看来,随着行业发展,未来回归A股市场,让更多国内投资人认可物业行业是一大趋势,“随着行业进一步整合,房地产进入调整期,物业管理行业进入整合和分化期,将来头部企业或将有机会享受A股带来的价值红利。”

事实上,与房地产的发展路径相似,物业服务的成长故事,也始于规模,“冲规模”已成为行业共识。随之而来的,是物企开启了一轮股权投资或收并购。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上市的物业服务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表示,将募集的资金用于收并购等战略扩张,物业并购已然“起风”。

“截至目前,今年上市公司公布收购达34例,总金额接近100亿元,此外还存在一些一级市场并购案例,预计未来上市公司并购会进一步加剧,除了一级市场并购外,未来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出现二级市场并购和整合,包括跟上市公司进行股权、生态链上的植入等。”碧桂园服务执行董事兼总裁李长江表示。

不过,并购并非易事,在李长江看来,收并购或出现“消化不良”现象,具体表现在团队、机制、标准、文化方面的融入问题,若这些方面无法融入,“不仅无法达成目标,反而会把企业的‘身体’搞坏了。”

“一起往前走的企业要门当户对、志同道合。”李长江坦言,所谓“门当户对”指的是双方要有共同的理想,如果仅当成一单生意,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现象;而“志同道合”指的是要有情怀,要真正让客户、投资者、员工受益。

上市背后,增值服务仍是“主战场”

上市并非物企的最终目标,未来物企的发展,离不开运营与服务本身。在李长江看来,物企未来决战的主战场在于“增值服务”,但就行业现状而言,增值服务还未完全定型,“众多中小物企还难以形成真正的模式,没有规模,且项目分散,不可能形成较大的效益。”

在世茂服务控股执行董事兼总裁叶明杰看来,现在很多物企都在做增值服务,但实际上针对C端消费者的增值服务很难操作,而针对B端的增值服务,或从B端再发展到C的增值服务相对简单些,“不同的物企要自己去选择,小处着手,不要大量快上,仓促布局风险很大。”

在彩生活董事长潘军看来,只有将业主转变为用户,物企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流量入口。基于此,物企要从之前对物的管理,提升到对人的服务,再到社区的融入,把小区打造成社群,增值服务才能落地。具体而言,要让社区居民融入其中,与党建结合起来;此外,打通街道办、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的相关工作,与业委会形成互动。 

从目前来看,对于下沉市场的挖掘,物企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多探索,比如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开展社区团购业务。对此,李大龙称,单一物业公司或物业小区,其密度不一定够,预计未来物企之间会产生网格化的合作,这种合作会带来整个社区的增值服务,从而在社区团购上形成新突破。

“突破边界”延伸服务,机遇与挑战并存

除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外,近年来,物企也在不断突破边界,逐步将社区服务延伸至城市服务、空间科技服务。不过,这些业务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个综合的成熟模式,“这些模式的探索需要先行者,需注意不要一下子触及太多。”叶明杰称。

“物企在突破边界发展的同时,需要静下心思考,行业的护城河及相应短板。”吴志华表示,短板方面,这几年,物企纷纷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推动服务与管理效率的双向提升,但目前尚未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迭代,未形成以算法为支撑的服务体系,“跟其他行业动辄数十亿元的技术研发相比,物企科技投入还远远不足,由此造成‘用户提出需求、公司分配任务、员工努力满足需求’这一管理模型,只是响应需求,造成被动式服务,没法主动获取需求,满意度无法提升至较高水平。”

“大部分公司缺乏中后台体系和技术赋能,鲜有对社区需求的预测,也没有基于预测的人力资源排布,更没有针对预测开展的前瞻性业务布局。”吴志华称。 

吴志华还指出,布局社区生活服务已成行业共识,是未来物企重要的业绩增长点,但当前社区生活服务中,每户家庭创造的营业收入仍偏低,服务缺乏差异化。此外,行业还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

“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此,在吴志华看来,物企既要追求规模又要追求效率,同时又要多元化服务和科技服务。其中,一大关键点在于,要改变以往“地上捡钱”的传统增值思维和盲目叠加的规模扩张思维,从而构建规模和效率的良性循环。

来源:新京报记者 张晓兰

全部
报名成功
稍后会有专业的置业顾问联系您
返回楼盘

频道导航

返回首页

看房小程序

APP下载

电话拨通后,请您手动拨打分机号

确定拨打电话

电话号码:

分机号:(可能需要拨分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