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巨变 刚需要“消失”了

血拼北京楼市

2024-06-21 17:48:25

购房群

买房如何避坑,加入购房群,看看他们怎么说

立即进群

哈喽大家好,我是血拼哥!

楼市再传重磅信号,“收储”的脚步加快了。

6月20日,住建部召开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视频会议。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明确,开展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的范围扩大至市县,范围明显扩大。

同时,本次会议还强调“收购的已建成存量商品房户型面积合适、价格合适、位置合适。要坚持用好金融支持政策,实现资金可平衡项目可持续”。

市场将此次会议视为一大利好或ZF重要信号释放,但也有朋友表示质疑:

3000亿再贷款计划,这点钱,这一波收储,真的能起到救市的作用吗?真的重要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房地产行业的当下和未来,咱们分开说。

No.1 房地产行业的当下

收储不同于以往毛毛雨级别的政策,这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众所周知,上一轮救市大招是「棚改货币化」。

棚改的覆盖范围,是深入到几乎每一个县域。现在,国家队下场收楼,即收储去库存模式,也要扩展至县级城市了。

但是当下的“收储"和"棚改"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简单讲,棚改力度更大,效果更猛,因其拥有的是从金融到土地到产品再到购买的逻辑闭环;相比之下,收储搅动的主要只是金融投放与产品去化,它没办法直接搅动购买需求,它没法像棚改那样形成一个强劲的逻辑闭环。

那为什么还要收储呢?

因为房地产肩负的历史使命虽然改变了,但也并不意味了可以直接退场了,

房地产行业牵连上下游产业众多,如何平稳过渡非常关键。

收储是手段之一。

从1998年到2008年,我们用了10年时间才让大伙儿习惯买商品房,现在要是说换成保障房(双轨制),这个磨合期少说也得10年甚至更久。

这个过程也不是说改就改的,也要考虑房地产的人民性和政治性

举个例子,这个过程要是把行业整垮了,那可就是不讲政治、不顾大局了。房企要是出了问题,交不了房,受害的还是老百姓,人民受苦。

所以,这轮收房终极目标不是让房价再度起飞的“救市”,

而更像是给市场一个缓冲的机会,让预期逐渐回归,让市场平稳下来。

收储帮助房企回笼资金,为的是保交付,保民生;

收储也有利于加快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好满足工薪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收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去库存,缓解房企压力,平衡市场供需。

从这次调控的力度和投入来看,目的并不是一次性解决房地产目前困境,而是先要让市场平稳,需求回归平衡,而终极目标依旧明确。

No.2 房地产行业的未来

这里还得提到房地产工作的人民性和政治性。

“人民性”和“政治性”相对的是“经济性”,也就是说,房地产工作到了不能单纯算经济账的时候。

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重要了,而是“经济账”排在“人民”之后,

就像修高铁、地铁等这些公共事业一样,不计经济账,只看根本任务,

房地产的未来也许也将是“公共事业化”。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先解决了吃饱饭 ,然后是穿得暖 ,再然后是出行方便,现在轮到住房了。

你要是想住豪宅,大改善,那么跟吃龙虾坐头等舱类似,你自个儿努力挣钱。

但你要是就想要个遮风挡雨的小窝 ,国家帮你解决,给你基本保障。

其实这种发展模式并不新颖,新加坡就是这样的模式:

所谓“刚需”基本的住房需求由国家提供保障,而高档住宅则由市场调节。

基本住房需求主打一个符合老百姓利益。

“收储”一大用途就是夯实保障性住房的基础,从这一点看,“收储”很重要。

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保障房要占新房总量的1/4 ,也就是说要新增上千万套!

这才叫真正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目标宏伟且明确。

但是道路并不平坦,各地供需矛盾、生育率下滑、经济增速放缓等等因素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乐观者终将成功。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