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东莞发布十四五规划,未来买房重点在……

搜狐焦点东莞站

2021-06-04 08:27:15

购房群

买房如何避坑,加入购房群,看看他们怎么说

立即进群

东莞,新一轮购房地图,来了!

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涉及经济、产业、金融、交通、民生等方面。

在这将近十万字的《规划纲要》中,出现了一些“关键”领域值得关注,其中,哪些购房板块值得重点关注,从《规划纲要》中就能窥探端倪。

1

\ 经济方面 \

2025年GDP达1.3万亿元,年均增长6%

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25年GDP达到 1.3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6%左右。

城市空间布局、城乡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文化实力全面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全国先进,城市能级显著跃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亲和力显著提升,全面对接国际一流湾区和高级城市群,向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坚定迈进。

2

\ 空间布局方面 \

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增强城市魅力

十三五期间,东莞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初具雏形,“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民盈国贸中心等城市地标顺利建成,国际商务区开发建设大幕全面拉开,黄旗南、三江六岸等片区开发实质性启动。

在城市发展战略方面,东莞为了顺应现代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需要,将实施“南融、北接、东拓、西连”的城市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城市开发格局,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发展战略图

《规划纲要》还提到,将以“松山湖科学城”为主阵地打造“一核一轴三带”的创新空间布局,串联广州科学城—中心城区—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南山区中央智力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对接穗深港的核心创新主轴,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最坚实支柱。

△创新空间布局图

中心城区展现“湾区都市”的东莞城市形象,提升都市核心区的首位度,强化高端资源集聚发展;

松山湖展现“创新城市”的东莞城市品牌,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滨海湾新区展现“未来城市”的美好蓝图,以土地整备、重大项目落地、制度开放为突破,高水平规划建设“一廊两轴三板块”总体空间格局,形成引领东莞未来 30 年发展的新增长极。

△城市空间格局图

为了增强三个中心的联系紧密度,东莞将打造中心城区—厚街—虎门—滨海湾新区现代服务廊道中心城区—寮步—大朗—松山湖科技创新廊道滨海湾新区—长安—大岭山—松山湖先进制造廊道,引导优质资源和重大项目集聚布局,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脊梁。(PS:以上这些提及的板块,购房群体可以重点关注下。)

发挥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虎门高铁站片区、沙田临港现代产业带等创新平台节点的创新发展功能,利用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和穗莞深城际的交通优势,主动承接广州、深圳的产业和创新资源, 打造沿海科技产业创新带。

松山湖东部工业园、银瓶合作创新区、常平火车站TOD片区、东莞南站片区等关键产业节点,均有所提及。

其中,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松山湖科学城,加快推动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东莞布局,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3

\ 产业方面 \

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智造、品牌转型

十三五期间,东莞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未来五年将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东莞智造、东莞品牌转型,增强“东莞制造”“东莞标准”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东莞制造”提供更加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引领极、中心城区服务发展极、滨海湾新区开放合作极构造“黄金三角”,以西部高端高新产业轴带、中部创新创造产业轴带、东部智能制造产业轴带串联六大片区,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核心承载平台,形成“三极三带七大基地”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产业空间布局图

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四大支柱产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集群发展,分梯度培育形成一批国际一流、国内先进、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打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规划约60平方公里,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引领东莞产业高质量发展。

4

\ 交通方面 \

 全面推进地铁R1、R2、R3线建设

根据《规划纲要》明确,东莞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打造以“二主六辅”综合交通枢纽为锚固点,以综合交通廊道为支撑轴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城市发展廊道图

构筑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网络。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轨道交通体系,加快推动赣深铁路、深茂铁路、佛莞城际建成通车,推动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中南虎城际、深惠城际建设,微调常平至龙华城际线位,适时启动塘厦至龙岗城际项目,着力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

谋划在东莞中心城区设置高铁始发站,争取早日建设广深第二高铁。

全面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二期、三期)、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建设,争取加快推进6号线、7号线、8号线与12号线前期工作,强化与广州、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对接,实现东莞市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至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

推进莞番高速建成通车,启动狮子洋跨江通道、莲花山过江通道、常虎高速延长线工程以及广深高速、莞深高速和常虎高速改扩建工程等项目,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东莞海堤路至深圳滨江大道、丹平快速二期、东江大桥改扩建工程、东江通道、新槎大桥、江龙大桥等跨市路网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和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

强化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松山湖、中心城区-滨海湾新区的路网对接,加强中心城区与黄江、凤岗、清溪、企石等东部节点镇的快速连通。

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支撑体系。依托广深第二高铁始发站、东莞东站、虎门高铁站、东莞火车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松山湖站等枢纽站场,加快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二主六辅”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打造大湾区区域交通枢纽。重点加快虎门高铁站、东莞火车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常平火车站、市汽车总站等一批站点 TOD 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人民医院站、同沙公园站等一批站点TID开发,建设宜居宜业新典范,打造成引领带动品质东莞建设的“引爆点”。

△综合交通规划布局图

构筑完善的港航体系。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快港口物流业提质增效,支持东莞港融入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和高级港口群建设,发挥东莞港内河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优势,拓宽完善东莞港“湾区快线”,加快新港澳客运码头建设,推动东莞港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货运支撑港

规划布局航空配套服务设施。优化城市候机楼布局,探索创新“安检互认、一票通达”管理举措,实现与广深港澳等主要城市的航空枢纽快速便捷对接。提前谋划通用航空布局,规划预留通用机场选址,结合区域中心医院、重点商务地标建筑等重大设施规划布局建设直升机停机坪。

5

\ 民生方面 \

打造品质教育、住房、优质生态共融圈

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根本。关于教育方面,东莞要全力打造品质教育,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为大湾区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学前教育: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万个,鼓励幼儿园开设托幼班,加快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建设,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义务教育:深入推进品牌学校培育和集团化办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教育理念、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办好一批未来学校。

普通高中:完善新高考下高中教育多元育人模式,探索个性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高中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加强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素质教育发展指导,探索推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

高水平大学:推进高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支持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引领城市发展能力。

除了教育,《规划纲要》还适当提及住房、生态等方面。

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坚持“房住不炒”,落实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原则,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增加限地价、限房价、限销售对象的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二手住房市场, 规范二手住房交易,盘活存量资源,实现住房一、二级交易市场联动,增加市场房源供应数量鼓励开发建设更多小户型房源,满足来莞人员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推进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东莞国际商务区香港中心、滨海湾青创城、虎门站TOD、常平火车站TOD等港澳青创载体建设,创新完善港澳居民就业服务政策体系,推动在莞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

构建“山海河湖”相融共生生态格局。依托黄旗山、大岭山、大屏嶂、银瓶山、樟木头林场等森林公园和国营林场,以多种交通方式串联成为森林慢游休闲公园体系,打造大湾区绿色中心公园和都市生态屏障。优化提升水乡经济区、东莞港、滨海湾新区、狮子洋河口等沿海区域的生态品质,打造集生态、景观、文化、公共服务、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滨海活力长廊。持续推进东江干流、石马河、茅洲河等河流整治和生态基底修复,提高防洪能力,优化提升松山湖、华阳湖、水濂山水库、同沙水库等湖库滨水岸线环境品质,建设生态碧道、休闲碧道、防洪碧道和交通碧道,构筑河湖一体的生态网络。坚持公园城市理念,规划布局一批文化公园、智慧公园、人才公园、创新公园,加快建设市儿童公园、虾公山森林公园、红花油茶森林公园、银瓶湖湿地公园、东清湖湿地公园,实施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打造15分钟生态生活圈,让市民出门见绿。

△山海河湖生态格局图

来源: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

责任编辑:陈楚梅

全部

相关资讯

报名成功
稍后会有专业的置业顾问联系您
返回楼盘

频道导航

返回首页

看房小程序

APP下载

电话拨通后,请您手动拨打分机号

确定拨打电话

电话号码:

分机号:(可能需要拨分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