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乌力楞与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项目进展

i家居资讯

2017-09-07 16:17:16

购房群

买房如何避坑,加入购房群,看看他们怎么说

立即进群

一、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二期工程项目进展

(一)项目基本情况

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以嘎仙洞森林公园为重点规划区,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嘎仙洞为依托,集“文化休闲、深度赏游、高端接待、度假养生、运动健身”功能为一体,是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高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园区距阿里河镇区9公里,规划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拟通过该项目建设将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打造成为国内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的高端产品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寻根文化旅游目的地。园区现已进入二期工程实施阶段,计划总投资1.78亿元。2017年,计划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完成主体,祭坛、祭坛服务中心及外景观工程完工。

(二)项目简介

1、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建成后可布展各类文物藏品6000余件套,建设期限为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外观设计运用仙人柱、石窟等各时代的建筑文化元素,巧妙体现拓跋鲜卑从森林、到草原、到建立代国、到迁都平城、到迁都洛阳五个阶段的鲜明特征。首先,建筑主体为表现森林居所文化的“仙人柱”(撮罗子)和代表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的重要遗迹—“石窟”建筑。与仙人柱相连的是一座悬空的二层楼,寓意拓跋鲜卑排名前列次南迁到大泽(即今天的呼伦湖,也称达赉湖),楼顶三头鹿雕塑造型取意鲜卑“三鹿”纹饰。鹿头朝向西南,寓意神鹿带领拓跋鲜卑人走出艰难险阻的山林的传说。楼下的柱子装饰为刻有山神、祖先神的神树,与对面墙上的萨满浮雕相对应,表现拓跋鲜卑的早期信仰。“石窟”建筑正面仿云冈石窟局部,左侧墙面仿龙门石窟局部,墙上龛位总数36个,龛内像刻总共99尊(件),寓意拓跋鲜卑早期“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石窟”左侧一层平房代表了拓跋鲜卑入主中原时代。

2、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原游客中心):建筑面积2140平方米,计划2017年装修完毕投入使用。该建筑外形为仙人柱形状,并螺旋上升,寓意蒸蒸日上。同时整体又如桦树皮盒上下环扣,外立面饰以民族元素符号,四周圆形环路寓意四通八达、八面来风、八方来客。

3、祭坛:祭坛的主体外观为朝向正南的正方形,占地面积900平方米(30米*30米),2017年建设完成。祭坛共分3层,方形有四个朝向,四个朝向加上与对角线延伸的四个朝向,寓意四面八方和四通八达。同时,3层也契合鲜卑经过三次南迁,最终登上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成为排名前列个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这一段历史。每层的台阶为9级,层数由低往高,由地理环境引发,到生产方式,再到精神世界,暗合中国古老传统哲学的天、地、人理念。由于9是个位数字中较大的一个,它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至阳的极数。《素问·三部九侯论》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同时9又有“最”的寓意,这既表示祭祀的较高规格,表示天子祭祖之意,也表达了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历史上对多民族、多国家之间的交流、交融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祭坛四周是体现拓跋鲜卑和北方民族自然环境、人文世界、宗教信仰和生存活动的岩画。

(三)项目进展

1、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进展。目前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主体已经完成3/4,博物馆外装修施工人员已经进场,预计8月底前完成建筑主体,外部正侧立面装饰9月10日前完成。

2、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改造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鲜卑博物馆临展)内部装修工作已经完成,展陈设计施工人员已进场,施工材料已经全部进场,轻钢轮骨架组装已经开展,预计9月10日初完成全部布展任务。

3、鲜卑古道探秘地点—祭坛项目进展。祭坛环形广场已完成,祭坛外立面岩画已经描绘完成,碑文雕刻完毕。

正在实施监控、亮化、绿化、硬化等外环境整治,争取8月底全部完成。

二、鄂伦春乌力楞项目进展

(一)乌力楞项目基本情况

鄂伦春乌力楞(鄂伦春族民俗部落)项目,拟建在鄂伦春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内,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期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通过该项目实施,重建鄂伦春文化的“原生环境”,充分挖掘鄂伦春独特的兽皮文化、桦皮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开发根植于狩猎文化的衍生文化,如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民族音乐、舞蹈、宗教以及婚俗节日文化等,体现鄂伦春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展示鄂伦春族“勤劳勇敢、崇尚自然、自强不息、豁达开放”的民族精神。主要建设仙人柱社区、鄂伦春民俗展示馆、生态展示馆、民俗体育竞技体验区、文化展演广场、祭祀区、野生动物养殖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大门、给排水、绿化、亮化、监控等基础设施。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5000万元,拟建设完成仙人柱社区、游客服务中心、民俗工艺传习所、萨满文化展示馆、熊文化展示馆、生态文化展示馆、驯鹿文化展示馆、狍子文化展示馆、射箭馆、渔猎文化展示馆、游猎迁徙体验区等。

(二)各单体馆基本介绍

1、游客服务中心:外观为高架支撑地基的传统木刻楞形式,共3共,这种建筑优点是不破坏植被,与鄂伦春人保护生态的理念契合。建筑面积合计3699平米。游客服务中心大楼与民俗文化放映厅结合(内设:服务大厅、商务区、员工休息室、值班室、监控室、售票处、医务室、自动取款机、茶饮间、卫生间、餐饮包房、公共餐厅、厨房、套房、接待厅、会议室、商务区、办公室、娱乐室、健身室、放映厅等)从游客中心起始并终点的环形游览路线,将设计成日、晚两种使用模式,晚用彩色灯光装饰出美丽辉煌的山林夜景。

2、狍子馆:手砍圆木刻楞结构,以“仙人柱”造型为基本框架,共1层,建筑面积合计151平方米。狍子是鄂伦春人的主要狩猎对象,是鄂伦春族传统生活中主要的衣食之源。鄂伦春人的生活离不开狍子,围绕狍子形成了饮食、服饰、生活用品、生产用品的鄂伦春族特色。该馆展示和介绍生物的狍子,狍子与鄂伦春人的生活关系,狍子在鄂伦春文化中的价值,比如鄂伦春族的狩猎方法、狩猎规矩(这是鄂伦春族习惯法的主要内容);同时,展示和介绍其他民族的狍文化。

3、鹿馆:手砍圆木刻楞结构,入口处上方悬挂真实驯鹿头标本,共1层,建筑面积181平米。鄂伦春族的族名有“山岭上的人们”和“使用驯鹿的人们”两种含义。在老人讲述的古老故事中,驯鹿曾经是鄂伦春人狩猎时的坐骑,迁徙和出猎时驮运物品的运输工具。现在,托河的孟和和全保是亲兄弟,两位老人是白依尔氏族的“奥若千”(有驯鹿的人)一支,保留了鄂伦春人饲养驯鹿的历史印记。泛北极地区最南端的鄂伦春人曾经的游猎区是中国驯鹿活动的主要区域。驯鹿栖息于寒带寒温带的泰加林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和西伯利亚等泛北极地区。现在,中国、俄罗斯、芬兰、挪威、瑞典、加拿大、蒙古国等国的鄂温克、埃文基、涅涅茨、萨米等十几个民族的人们在饲养驯鹿。目前,还没有圈养成功,驯鹿仍然属于半野生动物。千百年的驯鹿饲养中,各个民族形成了有共性也有个性的驯鹿文化,该馆用实物、标本、文字和图片展示和介绍这些千姿百态的驯鹿饲养和驯鹿文化。

4、生态馆:手砍圆木刻楞结构,俯瞰为四叶草造型,共1层,建筑面积合计218平方米。作为狩猎采集民,鄂伦春族的饮食中昆毕(柳蒿芽)、坑古勒(老山芹)、卡列日(韭菜)、吉衣特(都柿)、西西格特(榛子)、英格特(稠李子)等都是必备的。狍子、马鹿、驼鹿、熊、驯鹿、野猪等动物的栖息地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跨越西伯利亚、直到中国的大小兴安岭寒温带的针叶林、暗针叶林及针叶阔叶林混交地带。而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人迹罕至曾经是鄂伦春人游猎时的生活特点。该馆用图片、实物标本展示大小兴安岭的数十种动物和数百种植物,用沙盘展示鄂伦春人的游猎区域,用地形图展示大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实景模拟动植物生长、栖息的环境和四季特色。充分体现鄂伦春人与大自然的直接关系,体现狩猎民族“天人合一”的“万物和谐”的哲学思考。

5、乌力楞:搭建10个斜仁柱,外覆兽皮、桦皮,部分考虑水电暖等设施,以便游客食宿体验。包括仙人柱、奥伦(高脚仓库)、猎归题材的铜雕群,通过营造仙人柱生活区,还原鄂伦春族传统的游猎生活环境;将鄂伦春族饮食文化、居住文化融入景观中。仙人柱旁设置猎归组雕,排列在仙人柱最东侧,延伸进远方的森林里。在仙人柱社区周边安排游猎迁徙体验项目,设计林间自然马道,购置鄂伦春猎马15匹,建设马厩500平方米,配备全套狩猎服装、狩猎工具、马匹,让游客充分体验鄂伦春人传统的狩猎生活。同时要适时举办小型赛马、备猎、迁徙等民俗表演和比赛。

6、熊文化展示馆:手砍圆木刻楞结构,附加玻璃顶前门廊,窗与石棉瓦结合屋顶,共1层,建筑面积合计145平方米。熊对于鄂伦春族而言,既是狩猎对象,也是图腾崇拜。熊的图腾崇拜也是泛北极地区诸民族共有的信仰方式。该馆展示和介绍生物的熊,熊与鄂伦春人的生活关系,熊在鄂伦春文化中的符号化意义,比如鄂伦春人的英雄观、鄂伦春人直面大自然的生存智慧;展示和介绍泛北极地区埃文基、雅库特、涅涅茨、奥洛奇、萨米等民族的熊文化,以及熊文化的辩证思维。

7、祭祀区:原木雕刻神像18组,设置祭祀区。萨满教既是鄂伦春族传统宗教。园区内设有大型神偶雕刻,建有萨满祭祀、祭熊、祭白那查、祭吉雅其神、敖包等祭祀区,在祭祀仪式表演活动中,让游客进一步了解鄂伦春族的萨满文化以及狩猎民族、驯鹿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充分体验鄂伦春人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造力。

8、萨满馆:手砍圆木刻楞方形结构,木质屋顶,突出仙人柱造型,共1层,建筑面积合计156平米。萨满教是世界性宗教,以“万物有灵”为信仰理念,以多神崇拜为宗教特色。该馆展示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蒙古等民族,泛北极地区埃文基、雅库特、涅涅茨、奥洛奇、萨米等民族的萨满教介绍、神偶、萨满服、神鼓等,介绍萨满教“敬畏自然而遵从自然”的文化思维。

9、民俗文化演艺广场:采用梁柱轻型结构、顶部为日月环绕型形式;共1层,建筑面积合计361平方米。内设:化妆间、休息室、办公室、卫生间、设备间、以及看台、篝火广场、舞台等。结合鄂伦春民间传统节日,打造各种主题的节庆展演活动,如歌舞表演、服饰展演、小型话剧、讲鄂伦春传统故事、北方各民族母语儿童艺术节等;举办角力、摔跤、围鹿棋赛等,以参与式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承办具有狩猎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国际森林艺术节。

10、鄂伦春非遗传承基地:手砍圆木刻楞结构,以“仙人柱”为原型抽象提炼,屋盖为仿桦树皮材质搭建,共1层,建筑面积合计650平方米。该馆功能是还原传统中的鄂伦春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展示方法区别于鄂伦春民族博物馆,以生动的接地气的用实物、图片和模拟等方式将民俗文化展示馆打造成为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民俗文化的终身学习空间。内容包:括手把肉、煮手把肉,制作和晾晒肉干肉条,采摘晾晒柳蒿芽等野菜野果的场景,制作“阿苏木”(熊肉的做法和吃的规矩)等;各种手工艺品(剪纸、绘画、镶嵌画、刺绣作品、雕刻作品等)、工艺品材质、纹样、制作过程和方法等;鹿哨、弓箭、滑雪板、马尾眼镜、吊锅、子弹、打刀、枪架等制作过程和方法;展示狍皮袍等袍子、裤子、套裤、手套、皮被、皮褥、皮绳、其哈密、灭日塔、皮围子、库玛然、皮口袋、烟荷包等皮制品的裁剪缝制方法等。

11、弩箭体验馆:体验射弩射箭实际上是体验鄂伦春族最早的狩猎生活,射箭也是全球性的生存技能,现今逐渐成为公众喜欢的竞技游艺活动。采用手砍圆木刻楞结构形式;共1层,建筑面积合计580平方米。射击馆设置外来游客的射击、射弩、射箭体验,适时引进民运会等运动会的射击、射箭单项比赛。

12渔猎文化展示馆:渔和猎是鄂伦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以还原的方式展示鄂伦春人的“波余仁”“昂嘎玛仁”、蹲泡子等场景,图示鄂伦春各流域的传统游猎场,展示各时期使用的猎枪,子弹、火药、弓箭、各种猎刀、桦皮船、滑雪板、马尾眼镜、马鞍等各种猎具,图示猎犬,猎犬名,图示猎马,猎马的名称,吃肉的鄂伦春马等。介绍鄂伦春族在游猎时期的社会组织,习惯法,介绍渔猎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价值意义。手砍圆木刻楞结构,设置在人工湖北侧,正立面临水,外形酷似抽象的冷水鱼及大兴安岭起伏的山脉,1层,建筑总面积99平方米。

13额尔根湖:对现已废弃的13000平方米人工湖进行防渗、衬砌处理,湖周边绿化、亮化。放置鱼群,设置桦皮船区和垂钓区,让游客以鄂伦春族传统方式体验乘桦皮船叉鱼及钓鱼的生活。该区展示的渔猎文化,是鄂伦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乌力楞项目进展

鄂伦春乌力楞项目。单体馆建设现已完成狍子、鹿、生态、熊、萨满、渔猎六个单体馆主体,装修布展人员和展柜已进场,同期开始展柜安装、展品布置和图片上墙,预计全部布展9月5日前全部完成。鄂伦春非遗传承基地正在后期装修施工,民俗演艺广场正在进行内外墙装修,预计8月底前完成;弩箭体验馆建筑主体近两日内完成,装修9月10日前完成。萨满广场神偶雕刻已经开始,预计9月10日前完成。仙人柱建设已经搭建完成仙人柱10座、奥伦、马圈等设施。游客中心已开始一层手砍圆木施工,已经搭建防雨棚,预计9月10日前完成三层木刻楞房屋主体。人工湖近两日内完成绿化、路面整形。基础设施已经完成2.5公里环景区木栈道和两处室外卫生间。高压线路入地已经完成,正在进行低压线路施工;景区停车场已经开始回填毛石、小广场已经开始打桩铺楞。交通路面改造正在进行桥涵砌筑。景区标识牌、导览牌正在制作当中,人工湖等景点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及安全保障人员正在配置当中。景区通讯、亮化、绿化、广播、背景音乐、网上展馆系统(VR全景系统)等工作正在加紧施工推进,预计9月5日前完成。乌力楞整体工程预计9月10日前全部完成。

全部

相关资讯

报名成功
稍后会有专业的置业顾问联系您
返回楼盘

频道导航

返回首页

看房小程序

APP下载

电话拨通后,请您手动拨打分机号

确定拨打电话

电话号码:

分机号:(可能需要拨分机号)